侗族歌鼟是流行于錦屏縣平秋、彥洞及天柱縣、劍河縣周邊侗族地區的一種民間歌唱形式。平秋鎮地處錦屏縣西北部,位于清水江與小江河的分水嶺上。侗族、苗族都有把多聲部合唱叫“歌鼟”習慣,“鼟”在字意上是擊鼓的“鼟鼟”之響聲,侗鄉“鼟”是作為“級”來使用。平秋侗家人能歌善舞。侗家人無論是悲是喜,都以歌抒懷。因而侗歌在侗家人的生產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且自成腔調。平秋侗族歌鼟內容豐富,旋律優美,曲調多種多樣。主要有:情歌、白話、酒歌、山歌、擺古歌、踩堂歌等。情歌:侗族男女青年從認識到戀愛到結婚都以歌交流,以歌……[詳細] |
侗族河邊腔即“嘎孖”是侗族青年男女在勞動之余,行歌坐月,尋求伴侶時演唱的一種情歌。侗族分布于黔、湘、桂毗連地區鄂西南一帶,貴州省黎平縣是全國最大侗族聚居區,黎平縣位于貴州東南部,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與湖南靖州、通道,廣西三江,貴州從江、榕江、劍河、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侗族人口有38萬余人,占全國侗族人口的15%。侗族是由古代的越族群中的一支發展而成的,越人是一個善于歌唱的古老民族。西漢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劉向在其所著《說苑》篇中,記述了一段關于春秋時代楚國今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贊賞……[詳細] |
侗族民間文學《珠郎娘美》侗語稱為“暖”(“暖”是侗族對故事傳說的統稱)。傳說在古州三寶寨頭寨,有位美麗的侗族姑娘娘美,愛上了名叫珠郎的后生。當時侗家有“女返娘頭”的婚俗即姑家養女必嫁舅家人,娘美被逼嫁表哥,于是珠郎娘美二人連夜私奔到貫洞村。財主銀宜看娘美漂亮想霸占她,寨老蠻松貪財訂毒計,在“長劍坡”銀宜殺死了珠郎。娘美含悲忍淚,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尋到夫骨,查出謀害親夫的銀宜。她勇敢地登上鼓樓擊鼓,并以:“七百貫洞誰仗義,替我埋骨我愿與他再成親”的話來引出仇人銀宜,當二人一路找墳地時,娘美以“傷……[詳細] |
榕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都柳江中上游,東靠黎平、從江,南連荔波,西與三都、雷山接壤,北與劍河縣毗鄰,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38%,其中侗族占總人口的38.38%,侗族歷史上沒有文字,所以沒有對侗族大歌的專門記載。漢文地方史志的點滴記載有宋人陸游《老學庵筆記》“辰、沅、靖州蠻,有仡伶(民族史學界已認定為侗族的自稱)……”“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在前導之”。明人鄺露《赤雅》描繪的“侗……善音樂……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的演唱情景,與現在侗族地區男聲大歌的演唱情形完全相似。如……[詳細] |
侗族民俗“悄悄年”是位于石阡縣甘溪鄉鋪溪村馮姓侗寨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民俗的表現形式。石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市,總面積2173平方公里,東毗江口、岑鞏,南接鎮遠、施秉,西連鳳崗、余慶,北交思南、印江,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縣。石阡境內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山地多、平地少,五陵山脈之南支斜貫全境。關于“悄悄年”的起源無明確歷史記載,但據當地老人講述,“悄悄年”是侗族世代傳承下來的一種民間習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相傳,在明朝時,湖北省江臨縣有個名叫馮筆亮的人,當時在南津朝廷任大……[詳細] |
劍河小廣侗族娶親節流傳于劍河縣磻溪鄉小廣地區的前鋒、光茫、團結3個侗族村寨。小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磻溪鄉西南面,距縣城25公里,北連化敖村,東南和南接南寨鄉的芳武、新寨,高尖、岑本、新達村,西抵南寨鄉的柳富村,北接大廣村。北面丘陵地形,化敖溪由寨中穿過,沿岸而下有田壩,南面靠清水江,山勢陡削。小廣,漢意為最大最大的寨子,F轄前鋒、光茫、團結3個行政村,是一個擁有600多戶2000多人。小廣侗寨是一個有近六百多年歷史的古老侗寨,侗族建筑風格的房屋保存完好,木制結構的房屋占95%以……[詳細] |
侗族北部方言歌會系以貴州省天柱縣為中心,輻射錦屏縣、三穗縣、劍河縣,湖南省靖州等縣的侗族、苗族人民群眾聚眾- 玩山、唱歌、交友、戀愛的傳統民族節會。侗族北部方言歌會流行的地域廣闊,以清水江流域為中心,涉及到貴州、湖南兩省交界地區的七個縣,侗族、苗族和漢族三個民族,人口近二百萬,其中以侗族為主。侗族北部方言歌會流行的地區,屬深山丘陵地帶,四周多山、多河谷和溪流,境內西北邊的黃哨山海拔1010米,屬黔東南州第四高峰,東南面的天華山海拔980米,山上建有寺廟,開設有歌場。水資源豐富,清水江流經轄區長約……[詳細] |
“祭薩”是侗族最莊嚴隆重祭祀活動。主要分布于貴州省黎平縣的肇興、龍額、水口、尚重、巖洞、茅貢等鄉鎮的侗族村寨和相鄰的貴州榕江縣、從江縣以及黔、湘、桂接邊的廣西龍勝縣、三江縣和湖南通道縣一帶的侗族地區,傳說中的“薩歲”總壇即“薩歲”圣山在今貴州黎平龍額鄉上地坪村境。薩歲其神,是古代侗族女英雄的化身,其傳說多種多樣。既是保境安民、佑人畜興旺、五谷豐登的社會神,也是侗族至高無上的女神。傳說在侗族歷史上有一位功績顯赫的女英雄,大家尊稱她為“薩”(侗語,下同)。薩的來源有幾種說法,一、是侗族的遠祖母神,她……[詳細] |
“侗族老人節”是以老年人懷舊、敘舊、憶舊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習俗,主要流傳在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周邊的侗族村寨和貫洞鎮龍圖村所在的侗族村寨。兩地均位于從江的東北地段,距縣城僅20-30公里。全縣總面積3244.3平方公里,東北連黎平縣,西鄰荔波縣,東南與廣西三江、融水、環江三縣毗鄰,西北與榕江縣接壤,全縣總人口3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94%,其中苗族138000人,侗族人口13000人,均占總人口40%以上。從江地處苗嶺山脈南麓與桂北南嶺九萬大山地段。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苗族主居西南高坡……[詳細] |
流傳于黎平縣雙江鄉境內的侗族摔跤,有傳統、嚴謹的摔跤規則。主要流傳在黎平縣雙江鄉的四寨、寨高、坑洞、黃崗、以及近鄰周邊的從江侗族村寨。雙江鄉位于貴州省黎平縣的西南部,距黎平縣城62公里,居住著侗、苗、壯、瑤、等少數民族,其中侗族人中占全鄉總人口的85%以上。這里山巒縱橫,河流交錯,植被完好,森林覆蓋率達60%。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鱗次櫛比,風雨橋橫跨河流兩岸,古榕群枝繁葉茂。寨內歌聲陣陣,河邊水車吱嘎有聲,人與自然和諧相融。侗族摔跤形成于明代,其產生、發展有其特定的歷史淵源。相傳明朝末,朝……[詳細] |
月牙鐺因其器械形似彎月而得名,是侗族所傳承的一種武術,留存于天柱縣高釀鎮老海村一帶。流傳區域距縣城30公里,這里群山峻嶺,溝壑縱橫,林木茂盛,溪澗交錯,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侗族聚居在湘黔桂毗鄰地區,河川縱橫,山高林密,古木叢生,洞多潭深。為了戰勝惡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從古至今,侗族民間都熱愛習武。據傳,月牙鐺武術在清朝道光年間,由武術大師龍大正發明創造,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傳說有一年冬天的一個午夜,老虎摸進侗寨,先吃了一只豬仔,然后躍進侗家叼走一個五六歲的小孩。龍大正聞訊,拿起一把掏牛糞……[詳細] |
侗族薩瑪節流傳于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而以榕江縣車江侗族的薩瑪節最具代表性!八_瑪”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可漢譯為“大祖母”(又稱“薩歲”),她是整個侗族(特別是南部方言地區)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侗族認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無上,能賦予人們力量去戰勝敵人、戰勝自然、戰勝災害,贏得村寨安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因而對之虔誠崇拜,奉為侗族的社稷神。同時,薩瑪又是傳說中母系氏族社會的女英雄,人們對她無比崇敬,視她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作“薩瑪”![詳細] |
趕坳是侗族的傳統節日,過去每年的趕坳日是在過社前后舉行或在約定好的時間進行趕坳活動,故在民和、張屯、鐵廠一帶的群眾又稱之為“趕社場”。這天,青年男女著節日盛裝,邀約趕坳對歌,表達愛情,盟定終身。趕坳或趕社場的地址,多是在一些山坳口,風景優美的平曠地方。趕坳這天除青年男女對唱山歌、斗畫眉和一些文誤活動外,山坡變成了集市,有耍猴戲說書的、小商小販經營日用百貨的、設攤做小吃的等等,應有盡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非常熱鬧。1987年農歷6月18日,在張屯鄉鐵礦坪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趕坳活動,有銅仁、江口兩縣交……[詳細] |
湘桂邊境(城步苗族自治縣、綏寧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上的楊姓侗族同胞們,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要蒸制烏飯吃,過“姑娘節”。據當地老人傳說,不知哪朝哪代,侗族英雄楊八哥不甘心忍受封建王朝的壓迫和歧視,揭竿而起,率眾反抗,遭到朝廷重點鎮壓。因寡不敵眾,楊八歌終被生擒,關進監牢。他有一個好妹妹,英俊伶俐,智勇非凡,天天去獄中探看楊八哥,并送熱飯熱菜給他吃。不料,看守牢房的禁子們口饞得很,往往將她送去的飯菜搶吃了。楊八歌受饑挨餓,身體一天天衰弱,精神萎靡疲憊。他妹妹見此情景,心急如焚,晝夜不……[詳細] |